内控管理
内控管理

内控建设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十大误区

(日期:2019年07月02日 浏览:次)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从反腐倡廉、依法行政、从严治党的高度,把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要求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尤其是财政部发布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(试行)》以来,推动了基础工作评价、专业测评、年度报告等实际工作,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普遍采取了或多或少的行动,尝试加强内控体系建设。


  但是,正如管理学科本身的发展历程不过百年一样,对大部分单位而言,内控体系的建设仍然处于一个摸索期。2019年初,在财政部召开的内控工作会上,刘昆部长指出:“要推动内控工作从“立规矩”向“见成效”转变,努力形成内控工作齐抓共管、内控制度有效管用、内控执行真正到位的内控工作新局面“。


  如何将内控体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,真正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履行部门职能、开展行政事业工作计划提供健全的内部管理支撑,是当前内部控制工作深入开展值得思考的问题。在此,根据笔者观察、总结、思考,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代表性问题,以供参考。


误区一:内控越严格越好

  现象:以政策高压为理由,要求单位内部事无巨细,处处制衡、事事审批。如某高校规定,超过2000元的所有支出,必须两个以上副校长签字方可。


  分析:内控规范基本原则中有一条重要性原则,即内控管理要进行重要和非重要性区分。而重要性与否的标准,因单位而异,因业务性质而异。如高校、财政等资金规模较大部门,2000元的费用标准可能一年上万笔发生,如果流程过于繁琐,反而导致审批走过场,责任流于形式,不仅达不到控制效果,反而形成内控风险,因为对领导而言,审批过多,不仅小额审批基本不看,还容易大额审批把关不严(精力不够)。


  对策:单位在设计内控体系时,应当充分考虑控制事项的发生频率、事项的性质,以及单位管理的层级资源,设计科学合理的制衡体系。


误区二:内控体系建设就是编制内控制度手册或建内控管理软件

  现象:为应付财政部门内控报告评分,机械性地完成手册编制或管理软件采购,以评分高为内控效果好的依据,部分单位甚至连内控报告填报工作都花钱委托外单位完成。


  分析: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实施,本质上应该是自发的需求,而不是应付上级或主管部门的形象工程。


  对策:单位应该从工作实际出发,切实从规避单位自身业务风险、规避领导责任等角度出发,对照相关行业部门、兄弟单位的经验教训,有针对性地形成内控制度手册、有思路地建设可落地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,从“要我控”转变为“我要控”。


误区三:内控体系建设会影响日常工作效率

  现象:担心内控体系实施,过程太繁琐、约束太刚性,不利于灵活开展业务,把内控体系建设当成任务来应付完成,手册编制粗糙,完成后束之高阁,不落地执行。


  分析:与计划、激励、决策等一样,控制也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,没有控制的管理就象脱缰的野马,跑得越快,也越容易偏离路线,而到不了目的地。


  对策:内控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单位业务目标,从科学上具备必要性,要达成内控效果,必须从风险可控与运行高效两者中找到平衡,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日益发达的条件下,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手段实现二者的平衡,甚至效率更高。


误区四:归口管理、分级授权就是按分管关系层层审批

  现象:行政事业单位普遍按业务分管条线进行内部控制和审批,容易出现A分管处长否定B分管局长意见的现象。


  分析:内控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单位各项组织体系形成的,不能脱离组织体系单纯讲内控,要结合组织体系形成内控体系,尤其要避免内控体系与组织体系冲突,形成工作中的矛盾。


  对策:要处理好归口与分级之间的关系,将审批分级关系前置于归口关系,业务流程规划中,要尽可能基于上级高于下级、平级协商审批的原则,真正达成制衡效果。


误区五:《内控规范》是财政部制定颁布的,内容也是经济活动,与单位业务活动无关

  现象:死搬硬套财政规章制度,不深入钻研单位业务特点及工作计划,把内控工作局限在财务支出、会计核算上,要迅速开展的业务没钱,有钱的项目迟迟不见行动,预算执行进度慢,财务工作往往陷于被动。


  分析:内控的本质是服务于业务,要控制出效果,#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加强计划的预测。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仍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、计划性不强的问题,如果过于就控制谈控制,非常容易形成因噎废食的结果。


  对策:在当前以财务管理部门牵头内控工作的普遍形势下,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对单位业务部门活动的深入了解,把工作做细,把方法想多,尽量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、执行过程的可预见性上下功夫,尽量避免“控”,而让业务部门感受更多的“服”。


误区六:内控一定要先做完制度优化,再进行信息系统建设

  现象:很多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进度缓慢,受限于相关制度优化完善受各种条件限制,无法完成,更无法落实。


  分析:对绝大多数单位而言,内控体系建设不是从白纸上写字开始的,而是从大量旧有的习惯、管理框架、甚至领导风格基础上着手的,从大多数牵头部门的力度来看,要建设一个新世界,但首先无法打破一个旧世界,工作无从推进。


  对策:制度是内控工作基础、信息化是落地手段,不同单位面临不同的情况,涉及牵头部门、管理基础、领导风格。可因单位而异,领导重视、群众拥护、单位共识程度高的,可以先制度优化、再信息系统建设;反之,也可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,以建促改,以柔克刚,先基于现状推动信息化,在信息化过程中,让各业务部门及领导感受到流程的不方便、不合理、不明确,形成共识,再优化制度。


误区七:内控就是为了应对审计

  现象:内控制度设计审批过程过于强调处处留痕,档案存档,一切以审计合规为目标。


  分析:合规是内控体系的基本理念,但不是终极目标。内控的终极目标是#大限度规避潜在风险,是事前的手段,而审计只是事后的结果。


  对策: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,要充分运用制衡理念,防范可以发生的风险,既要防范组织风险,更要防范个体风险,而制衡才是核心,制衡的科学合理决定风险可控程度高低,过程留痕只是手段之一。


误区八:大家都签字了,就没有风险了

  现象:审批过程中,强调逐级签批形式,客观上容易形成上级以下级意见为依据,审批流于形式。


  分析:签字是审批过程中的#基本形式,是履行岗位职责的手段。但是,管理控制过程中不同岗位、不同领导层级审批的内容含义是不同的,形式上的审批签字形式实际就是责任上的大包大揽,很多领导签字如履薄冰,也并不能一定到到内控的效果。


  对策: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,不仅要制定管理流程、审批权限,还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,同一件事情,至少要分成业务真实性责任、技术合理责任、财务预算控制责任、业务合理性责任,在审批过程中,明确每一个岗位审批签字的内容,更容易加强审批人的责任心,也更能合理地避免一处出险,众人负责的不利局面。


误区九:分级授权就是按审批金额授权

  现象:绝大部分单位在审批控制过程中,按领导级别规定审批流程,形成领导该把关的把不到,不该把关的事情繁杂无比。


  分析:风险大小不仅与金额大小有关,更关键的是与业务内容有关。如单位水电、工资支出,有规律、可追溯,虽然金额大,但风险较小;而三公经费支出,则可能金额小,但风险非常大。


  对策:单位应该对业务进行分类,按经济业务性质设计内控措施,按风险高低匹配制衡手段。


误区十:各个业务环节内部管控好了,风险就管住了

  现象:各职能部门相互封闭,部门内部规范,但部门之间衔接松散。


  分析:内控防范的是整个单位层面的风险,不仅仅是某一个环节或部门的风险,就当前内控事故案例来看,因部门衔接不紧密导致的风险越来越成为主要风险。


  对策:内控制度设计不仅要优化完善单个环节制度,更要全面考虑整体制度的衔接,防止出现管理衔接真空,形成内控风险。


  总结: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正确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方法,更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认同,才能做好单位内控体系建设。正如一句名言:“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”,内控体系建设还需要与单位党建工作、专业业务技能学习提升相结合;内控体系建设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作,需要不断总结、不断提高。


  一家之言,希望对各行政事业内控工作者有所参考。


010-87586371
在线咨询
找课程